跳至正文

故事 – 读书笔记

  • 读书

《故事》是2014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罗伯特·麦基,该书集结了罗伯特·麦基30年的授课经验,对《教父》《阿甘正传》《星球大战》等经典影片的详细分析中,清晰阐述了故事创作的核心原理。
语录:

  1. 正如评论家肯尼斯·伯克所言,故事是人生必需的设备。
  2. 日复一日,我们寻求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提出的那一古老问题的答案:一个人应该如何度过他的一生?人类一直基于四大学问——哲学、科学、宗教、艺术——来寻求亚里士多德问题的答案。随着我们对传统意识形态的信仰日益消减,人们转而寻求我们依然相信的源泉:故事的艺术。
  3. 作家总要围绕着一种对人生根本价值的认识来构建自己的故事——什么东西值得人们去为它而生、为它而死?什么样的追求是愚蠢的?正义和真理的意义是什么?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作家和社会已经或多或少地就这些问题达成了共识,可是我们的时代却变成了一个在道德和伦理上越来越玩世不恭、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时代—— 一个价值观混乱的时代。例如,随着家庭的解体和两性对抗的加剧,谁还会认为他能真正明白爱情的本质?即使你相信爱情,那么你又如何才能向一群越来越怀疑的观众去表达?
  4. 我们必须深入地挖掘生活,找出新的见解、新版本的价值和意义,然后创造出一个故事载体,向一个越来越不可知的世界表达我们的解读。
  5. 主情节难以自圆其说,充斥着方便的巧合和脆弱的动机。
  6. “好故事”就是值得讲且世人也愿意听的东西。
  7. 故事是生活的比喻。
  8. 如果要在讲得精彩的琐碎素材和讲得拙劣的深奥素材之间进行选择的话,听众总是会选择讲得精彩的琐碎故事。
  9. 故事事件创造出人物生活情境中富有意味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用一种价值来表达和经历的,并通过冲突来完成。
  10. 就一部典型的电影而言,作者将要选择四十到六十个故事事件,或者换个常用的说法,叫做场景。小说家也许需要六十个以上,戏剧作家则很少达到四十。
  11. 故事场景称为故事事件,他不是一个镜头,而是一系列要表达这个故事事件的镜头。每个场景的设置是为了解说,要表达有关人物,世界观或者历史的意义,但更重要的是表达的价值一定要包涵转折,例如情绪的,价值观的正负反转。只是解说的场景可以把场景被设置到其他片段里去。理想是没有不含转折的场景。
  1. 节拍是人物的动作或者镜头,一个或多个节拍构成一个场景。
  2. 一个或多个场景构成序列,序列是故事中,每一个真正的场景都会对人物生活中负荷价值的情境进行转折,而一个序列表示更大的不可逆转的转折。
  3. 一系列序列构成更大的结构:幕。
  4. 一系列的幕便是故事。
  1. 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艺术和政治绝无任何瓜葛。但现实中,它们彼此不可能相安无事。
  2. 故事三角:大情节,小情节,反情节
  1. 美国人是从死水一潭的文化藩篱和一成不变的等级制度中逃脱出来的,对变化具有一种天然渴求。我们不断求变,试图找到救世之方,如果有的话。在编织好一张投入亿万美元的“大社会”安全网之后,我们现在又要将它撕得粉碎。相反,旧世界已经从数百年的惨痛经验中学会了畏惧这种变化,认为社会转型将不可避免地带来战争、饥荒和混乱。
  2. 写爱情故事时,我们要问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东西会阻止他们?”也即,爱情故事中的故事到底在哪儿?
  3. 压力是根本。在没有任何风险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意义甚微。
  4. 无论激发写作的灵感是什么,都不一定要保留在作品之中。前提并非稀世珍宝。如果它有助于故事的进展,则可保留,如若故事讲述意图偏转,则应舍弃那一原始灵感,顺应故事的发展轨迹。关键问题并不是如何开始写作,而是如何保证能够继续写下去并不断刷新灵感。
  5. 说教根源于一种天真的热情,认为虚构作品就像手术刀一样可以用来切除社会的毒瘤。
  6. 因为即如玻璃是一种光媒,空气是一种声媒一样,语言仅仅是故事讲述的一种媒介,事实上还是多种媒介之一。在故事的心脏跳动的,是比纯粹的言语更为深奥的东西。
  7. 故事的艺术不在于讲述中间状态,而在于讲述人类生存状况的钟摆在两极之间摆动的情形,讲述在最紧张状态下所经历的人生。
  8. 这里有一道简单的测试题,适用于任何故事。问:风险是什么?如果主人公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他将会失去什么?更具体而言,如果主人公不能达成其欲望,将会发生在他身上的最坏的事情是什么?
  9. 无论我们如何试图铲除不平,运用各种各样的平等主义理论,人类社会却总是那样顽固,在权力安排上呈现其固有的金字塔格局。换言之,这便是政治。
  10. 讲故事就是许诺:如果你注意听我讲,我就给你惊奇,接下来便是发现生活的喜悦,在你从未想象过的层面和方向探知生活的喜怒哀乐。
  11. 笑声是我们对自己所认为荒唐或无耻之事所做出的批评。它可以产生于任何情感之中,从恐惧到爱情。而且我们的笑声总是伴随着解脱。笑话具有两个部分:系包袱和抖包袱。
  12. 人类的行动只能趋善而从是,只不过是根据自己所相信或推断出的善恶是非标准来行动而已。
  13. 我们永远不可能完全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因为我们很少真正了解它们。
  14. 经典的反讽故事:
    1. 他终于得到了他一直想要的东西……但是已经太晚,他不可能拥有它。
    2. 他被推到离他的目标越来越远的地方……结果却发现事实上他已被引导到他的目标。
    3. 他抛弃了他事后才发现的对他的幸福不可缺少的东西。
    4. 为了达到某一目标,他不知不觉地采取了一些背道而驰的步骤。
    5. 他采取行动想要毁灭某一事物,结果却适得其反,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6. 他得到了某种他坚信会给他带来厄运的东西,想方设法要摆脱它……结果却发现那是一份幸福的厚礼。
  15. 即使前面两种用途都不适用,所有的影片都需要一个结局场景以表示对观众的尊重。因为,如果高潮已经打动观众,如果他们笑得不能自禁,被恐惧惊呆,充满着一种社会义愤,还在擦拭眼泪,那么银幕突然变黑,片尾字幕开始滚动,将是非常不礼貌的。因为这是催促他们离开的信号。
  16. 我们绞尽脑汁想猜出到底是谁或者怎么回事,但是,我们还是希望作者的侦探大师要比自己想象的更高明。
  17. 戏剧作家享有一项银幕剧作家所没有的特权——可以写出常人绝不可能说出口的对白。他不仅可以写出诗歌般的对白,而且还可以像莎士比亚、T.S.艾略特和克里斯托弗·弗赖伊一样用诗歌本身作为对白。
  18. 银幕剧作家确实可怜,因为他不能当诗人。他不能使用明喻和暗喻、谐音和头韵、节奏和尾韵、提喻和转喻、夸张法和弱陈法以及大转义。相反,他的作品必须具备文学的一切实质,但又不能文学化。一部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个完成品,而一部银幕剧本还得等待摄影机来将它完成。
  19. 从本质上而言,是主人公创造了其他人物。其他所有人物之所以能在故事中出现,首先是因为他们与主人公的关系。
  20. “他已经在那儿坐了很长时间”是拍不出来的。所以我们会不断地用这一问题来约束我们的想象:我在银幕上看到的是什么?然后只描写那些可以拍摄出来的东西:或许可以用“他掐灭了第十支香烟”、“他焦躁地看了一下表”,或者“他打着呵欠,尽量不让自己睡着”来暗示等了很长时间。

心得:

  1. 豆瓣的分不是崇洋媚外,好莱坞每年四百到五百部作品,我们能引入和看到的寥寥自然是浪淘沙出来的。
  2. 作者吐槽纯特效大片,打着故事的幌子显示技术,其实是很不会被流传很容易遇冷的,会喧宾夺主,但是商业上会取得成功。严厉,打击范围也有点大,不好评价这句话的对错。
  3. 对于影片结尾,人物对生活的价值没有任何变化的电影,并不是在故事,而是叙事影片。在作者看来,用高超的技巧讲述一件事和用高超的技巧讲述一个故事是不同的。两者都可以拥有高超的技巧,让人感动欢笑,如果是叙事的结局稍加修改就能升华主题,那么一定是创作者刻意为之,要么是有必须要遵守的事实,要么就是在刻意讽刺。作者应该是因为这个原因,将故事和叙事拆开成两件事儿。
  4. 有次坐滴滴遇到一个白发爷爷,脑补了一些他生活的场景,觉得自己很聪敏,就自信开心地和别人分享了…看这个书才意识到,作家经常就是会去思考如果xxx将会发生什么来创作,我这点顺着想的内容确实没什么可被人称赞的…
  5. 忽然觉得和人沟通也是一样,你有一翻你认为正确或者重要的话想说,讲述方式以及和谁讲述都很重要,但更核心的事他们能不能理解,能不能同意,就是书中的共情是需要设计产生的,而在和人沟通的时候就是和人说人话和鬼说鬼话。
  6. 接上,而一个人产生共情的核心是要观众自己,这个是不是这就是之所以大部分作品开场白总会用一些镜头讲述普通人的形象来介绍主角。
  7. 故事很重要但可能不曾提及的事,是他是如何工作的,世界的政治是如何的,这些会体现在细节里的信息和故事本身同等重要。
  8. 忽然觉得所谓的艺术都是创作,通过特定的技法表达特殊的情绪,世界,观点,来感染观众。而故事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最重要的技法不是文笔,而且冲突,裂痕,选择等角色之间的情绪纠葛。
  9. 观众永远是期待一个好故事的,不能让故事的发展和观众心里的预计相同。
  10. 所有故事里的反派应该都是很有魅力的角色,因为他在做的是在某些角度或者多数人看来不正确的事情,作者必须赋予反派足够的爱而不是也恨这个角色。反派只为了反衬主角的好不是一个好故事,好故事是一定要带有冲突的合理性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