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 读书

总结

历史不是一直是被分为近代史和非近代史嘛,钱老开篇便将历史划分为铜器、铁器、电器和原子能时代,开篇就被震撼到了,钱穆老先生的格局就是在人类大局观上,我们口中的“近代史”只是原子能时期生活的人将自己时代和古代划分开的一个说法。

然后就进一步想,为什么没有把通信方式纳入呢,原子能跨时代,计算机和无线通信也是跨时代的。我猜可能是这些只是提高了信息交换的速度,改变了获取信息的方式,会极大地改变人类的生活,但信息只是媒介。能推动人类历史的还是核心资料的生产:粮食,能源这些。

而且,历史原来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情,历史上发生了什么可以是一件客观的事情,但对这些事情的评价,其结果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这件事情是极其主观的。

笔记

粗体是我自己的感悟,其余皆是摘抄

中国为世界上历史最完备之国家,其特点有三:一者悠久,二者无间断,三者详密。

第一篇

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历史,叫作史前史

一般来说,这是第一期的石器时期。这第一期又可分成两个时期:(一)旧石器时期,(二)新石器时期。古人懂得用石头,也不把它磨光削尖,就拿来用,此之谓旧石器;而把石头加以磨光削尖等处理后才加以运用的,便是新石器了。

开篇就被震惊到,直接跨过了所谓的近代和现代,直接以工具和能源的使用划分历史时期。

第二期便是铜器时期。此时期已有文字。
第三期则是铁器时期。铁之发现是在铜器之后。
第四期是电器时期。
第五期是原子能时期。使用原子能是人类历史的新观点。

第二期便是铜器时期。此时期已有文字。第三期则是铁器时期。铁之发现是在铜器之后。第四期是电器时期。第五期是原子能时期。使用原子能是人类历史的新观点。

第七章 春秋时期

故今日需要有一个人出来讲一句话打开时代的僵局。只要能发明一句,便是大政治家。

第三篇

旧势力崩溃,新势力平民阶级兴起,故秦统一中国,并非打倒六国,乃是平民社会希望统一。故汉朝是新兴的平民政治,这就是古代封建社会结束了。

第十章 西汉时期

汉高祖刘邦以平民为天子是中国历史上的创举。

汉高祖刘邦再行封建,此乃为了巩固政权。此举汉高祖实不如秦王高明。

管不到的人和地方就有封建势力。

读书人带兵是理想,但带兵人做领袖则不合理想。秦相李斯是文人,故秦始皇是大政治家。秦始皇虽然只做了十三年,但历史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失败的并不一定是不好。汉高祖的王朝长久,这是历史的大趋势。

第十三章 东汉之士风

曹操对下属说:“各为其主,不要追他。”这就是曹操为人的优点。小说上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是假的。

第十四章 东汉末年

曹操之所以不能统一中国,纯因众人不服所致。

第四篇

佛有“佛、法、僧”三宝,“佛”指已死的,“法”指道理,“僧”是指生的人。

如照基督教讲法,“佛”是上帝,“法”是耶稣,“僧”是牧师。

如诸葛亮,是琅琊人

诸葛亮逃到襄阳隆中,但其兄弟一在吴,一在北方跟从曹操,均是了不起的人物。

中国今日之社会少了一个封建,无团结之庄园,故受人欺辱,因为是分开的、个人的,故吃了不封建的亏。今日中国社会只有政治势力,并无封建势力了。

第十六章 北朝

满、蒙族人,跑进中国,均代表其各自的政权,故称部落政权,我们当他们是兄弟,但他们没有把我们当兄弟。

第十七章 五胡汉化

魏孝文帝的理想并不错,但为时只有五年,后人只学到生活的享受,却没有学到孔孟之道。今日我们学欧洲人的长处是可以的,但只学到坐汽车、穿西装、吃西餐,却是太肤浅了,应该同时学习他们优秀的地方才好。

隋代在中国最富,赋税也最轻。只要乡里中有一线,便是一光明,一扬开,光明就来了,谓之一线曙光。

第十九章 宗教信仰

印度气候暖,觉天地丰富,故信仰多神;阿拉伯是海边沙漠,觉天地很简单,故选一神教。宗教之缘起,实由环境不同而生。

耶稣说:上帝的事上帝管,恺撒的事该恺撒管

任何人生理论哲学,先要人生无意义,才可入门。大家希望的有什么价值呢?要取消一般人的想法。人忙的是什么?

天亦有轮回,诸天听释迦讲法,如何超出轮回,即取消作业,并非要不朽,要永生,看世界皆空,最好不要做什么,慢慢消业,最后业完。不再轮回,摆脱社会,入空门,什么都不做,这是小乘佛教。取消轮回,叫涅槃。

第五篇

中国以汉、唐两代最好。汉代之前有短的秦朝十五年,唐代之前有短的隋朝三十八年,唐有二百九十年,连隋共三百多年。这是中国第二复兴时期。

隋代富,是中国历史上最富的朝代。到隋兴起,其潜在的元气慢慢升起而扩大,此乃中国民族内力之恢复,不能以数字来作统计。社会的力量在于优秀的民族性。

第二十一章 唐代政经状况

原来自治州和特区是古而有之。

羁縻府州

第二十二章 唐玄宗

安史之乱为唐代由强转弱之转折点,亦可说是中国历史之转折点,此外之明、清诸朝再也无法有开元时期之盛况矣。

唐之亡并非亡在贵妃身上,实因安禄山之权委实太大,杨贵妃进宫时,天下之大乱早已造成了,故不能责怪贵妃

第二十三章 唐代衰落

首先是藩镇割据:节度使掌管人民之财政军事,多在边疆,唐恢复二京后,安史乱将被杀,但其部下降唐并未彻底,仍安排安史旧部担任节度使于原地,即在边疆的军队,后来演变成藩镇。其中最严重的是河北三镇,即成德、卢龙及魏博三镇,均为安史余孽,均是胡人。

宦官太监为中国特有,此是污点,但也是中国独有的制度。

唐代政治尚有一弊。中国一有党,就容易出毛病:东汉有党锢之狱,唐代有朋党之乱,宋有新旧党争,明则有东林党。今日英美有政党,多有争吵,也不好。

第二十四章 唐代异族之乱

德宗时,回纥已不行了,因他们财产太多,生活腐化,此即民族在都市文明达到最高最盛时往往易于堕落。

太平天国军之失败在于攻打北京,其毛病在攻城,而不要地方,故失败。

唐由统一政府而变成五代十国,中有流寇作乱。

第二十五章 五代十国

尚有一问题,即五代十国建都,没有一国建都长安的长安是自古以来的天府之国,因当时长安残破。此后的长安,在历史上不占重要地位了,即长安的比重从唐代以后下降了。但此是重要地区,应重新去收拾一番才好。

总计,五代十国时有四大问题:一是北方黄河流域之衰败。二是长江、珠江流域之像样。三是西北长安之没落。四是东北方即十六州在异族统治下,大敌易于侵入。

第六篇

大辽之五京为:(一)上京热河(二)中京热河(三)东京辽阳(四)南京北京(五)西京大同

第二十七章 宋代

八国联军时,大沽不准有炮台,北宁铁路是国际线,故无国防线,外国军队可直达北京,北京东交民巷可有英法军,这极不合理,欺人太甚。所以西方之所谓文明文化,上帝、公道、法律、科学……不能使人佩服。

宋代大人物寇准说,不可逃避,主张御驾亲征,到澶渊渡黄河北,后双方讲和,叫澶渊之盟,自此不再打仗。

秋收时节,大掠一番,烧屋抢粮,不让农村人口繁荣集中,称“打草谷”。

太祖奖励读书,但一两天短期内无法造就人才,要到仁宗一百年后才有人才,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有时历史只能讲时代的局部与形势,有时只能讲人物,人物改造形势,形势限制人物。讲到人物的历史是光明的,讲到形势局面的历史是黑暗的。今天是黑暗的,因今天的世界没有人物。今日的英、美、俄诸国都没有出什么大人物。

我们不知汉武帝之高矮肥瘦,但可知其脾气、理想、性格……在座之同学不会知道我是如何之人,何况历史上的人物?没有读过王安石和范仲淹的作品,如何会认识他们呢?如何可提出打倒历史呢?真是无聊。

第二十八章 宋代之文艺复兴

唐后是门第社会,与贵族封建不同。宋有统一政府,而无世袭贵族。唐之宰相可有世系,一个家族可出十多位宰相。

南北朝至隋唐有佛教传入,出家是最高第一等人,簪缨是仕宦之家,此非人生真理,但做官不算高,不出家即做居士,皇帝入佛教,封为国师。唐僧即自大门第出家,很伟大。唐僧取经回国,太宗亲迎。社会上和尚称师,社会上之先生,一种是教小孩子,一种是大人在家受学,平民无资格入学,读了书可以做官,做大了官,再跟和尚研究佛法或做居士。

送儿子出家尚须出大部分家产,故和尚寺很像样。

今日是耶稣与马克思在争一日之短长,孔子与释迦是差了,因国家没有办法。

今日之人,“忧者一身,乐者一身”。

范仲淹开创好的政治风气,负责任,有人格。

第二十九章 太祖与仁宗

范之“十事疏”如下:(一)明黜陟(二)抑侥幸(三)精贡举(四)择官长(五)均公田(六)厚农桑(七)修武备(八)减徭役(九)覃恩信(十)重命令

第三十章 王安石变法

讲说中国古代制度的有两本书:一本是唐代杜佑的《通典》,一本是宋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王安石变法之根本毛病是易有流弊,因为这是与民争利。王安石只在法上想,而欧阳修、司马光等人连推行的人也想进去了。总之,政府不应权太大。

第三十三章 南宋与金之交往

秦桧以下之南宋,相臣均不济事,国力不振如旧。时女真金国已衰,至成吉思汗伐金,宋亦甚为弱势。金、宋已同趋弱势,已无力抗蒙矣!

第七篇

元自成吉思汗至忽必烈灭宋,凡历五世,历时七十四载。

当时之中国,分宋、金、夏三部,元人用兵,亦先灭金,再平定夏,再取金黄河之南岸,再得长江及南方之地,灭了宋。

元代世祖最初管治中国之三十多年,几乎每年均用兵,计元世祖十六年灭南宋,此下尚有十五年,而元政府以武力夺取财物,于文治鲜有成绩。且元代帝位之传承并无完美之系统,全靠诸王大臣之拥护,故易生纷争。

故其来中国,只专注于中国之物阜民富,而不重视文治。统治中国各省之大臣,无一通中国之文墨。治理手法,迥异于中国传统之政制。

要而言之,元人对汉人、南人持歧视态度,亦不思整顿文治,故亦并非善用汉人、南人,所用悉属坏人,亦不思有好之文治,只求防制反动及征敛赋税两项而已。

第三十五章 元代税收与经济政策

元代又行钞法,北宋时,蜀人已有用“交子”,至南宋又用“会子”,金人则推行钞法。元承金制,专行钞法而废钱矣。

第三十六章 元代军政及军民争地

最高等级的一种是蒙古军,其次是由蒙古族人担任用来镇守边境的探马赤军,再其次是由中原汉人担任的汉军,最后的一级是由南方宋人担任的新附军。

第三十七章 元政府赐田及设官政策

看这本书才知道汉族在元代这么惨,在元朝时蒙古人入侵算是外族入侵罢,但又会与汉人胡人回人的文化产生反应并且融合,现在中国又是56个民族的中国。
所以当我们谈历史谈传承时,我们在谈什么。自己的民族吗,还是我们在的这片土地。
每个民族和文化都有应该自己的历史、发展和进化,土地只是民族在历史那个时刻的一个居所。

汉、回两民族在待遇上有种种的不平等。

蒙古人之统治有点像古代贵族封建的统治。他们缺少精神生活之陶冶,只有一种宗教的迷信。

第三十八章 元代之宗教信仰

在世祖六年之前,蒙古尚是一没有文字的蛮族。到世祖六年时,国师八思巴才创造文字,这之前他们需用文字时,则借用畏兀儿文。

第三十九章 元代之科举制度

总之,元代统治中国,历时一百余年,他们对秦汉以来的传统文治政权意识,始终未能接受,其政治意识,始终有封建武装之气味。蒙古人虽曾雄霸欧、亚两洲,却在汉人反抗下,退让出对中国的统治。

第八篇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以平民崛起为皇帝的第二人。首位是汉高祖刘邦。

明代共十六帝,历时二百七十七年,如加入南明三帝,则共有十九帝,达二百九十四年,近三百年矣。

明代政府对大臣滥用刑杀,其惨酷无理,为有史以来所仅见。

宋太祖鉴于唐代中期开始武人跋扈,因此积极扶植文官。明太祖则认为自元代没落后,功臣宿将多已诛杀,兵卒多已还乡归田,于是认为社会上唯一可怕的只有读书人。但处理政务一定要用读书人,于是一面推行封建,以扩大王室力量;一面废除宰相,由王室管理国政。但又不能不任用读书人士人,因此用严刑峻法威慑之,使士人在王室的积威下臣服。

第四十一章 明代之政事

明代的大臣,如内阁大学士,不易见到皇上。如宪宗成化以后,一直到熹宗天启,前后共一百六十三年,其间只有孝宗弘治在位数年曾经延访过大臣,而世宗、神宗二十余年来并不视朝,大臣也从未见过皇帝。

明代中叶的帝王多数不见群臣,赵翼的书中也有记述。所以明代中叶,各君王与大学士诸大臣很少相见,相见也不过视朝数刻,君或不识臣,臣或不与君王交一言,君臣之间只是“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总之,明代君王昏惰,明代政情安得不乱也。

制度初创时也许因为有彪悍的身体,初还能实施,但对于组织而言,制度的完善与合理>个人能力,才能维持稳定。

明代君王昏惰,明代政情安得不乱也。

第四十二章 明代太监弄权

即使是为皇上信任权重一时的张居正,当时亦不得不交结太监冯保。

第四十四章 明代之教育制度

有现代教育的影子了

生员如不入学则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即是学校与考试两制度融合为一,比唐宋时期更为进步。明末时,此制度已渐废坏,实在十分可惜。

生员如不入学则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即是学校与考试两制度融合为一,比唐宋时期更为进步。明末时,此制度已渐废坏,实在十分可惜。

都层层选拔了,还是逃不开出生吗…可怜可悲

凡有出身优异者

第四十五章 明代之吏治

故明代之吏治,实超越唐宋之上,几乎有两汉之风也。即使到明代晚年之英宗、武宗时期,仍然民心安定,亦少贪渎之吏使然。

第四十六章 明代之政制

由于明代世局平静,武备军事相应松懈了。军政尽归兵部统管,边疆遇有骚扰,调兵拨饷统由兵部主理。

以上数端,使王室欠缺禄米,卫所缺月粮,边疆缺军饷,各省缺俸银,且冗官日多,募兵日增实减,因此民穷财尽,遂成亡国致命之伤。

第九篇

唐代中叶安史之乱以前,中国经济之支撑点偏重于北方的黄河流域。

丝织业到了明初,从北方移向南方,因此绢税也变成三与一比,即南方多于北方两倍矣。

至唐代以前,北方输绢给政府日少,南北比例到了八比一的程度,即南方多于北方七倍了

第四十九章 南方水利农业之发展

总言之,唐中叶之北方财富,到明时已转到南方,但南方人之生活已较唐代之北方人为苦,亦即显示明代国运不及唐代了。此时财富集中于江南之富豪,小民则水深火热。

第五十章 宋元明三代之学术

宋明时期的学者,既非贵族,亦不出世,也不讲功业、礼教。他们讲的是接近平民生活的人生、社会、国家等各方面,而不讲佛老的出世长生之道,亦不讲霸道的君相事业。

第五十二章 南明之兴亡

总之,元、明、清三代无藩镇专制之忧,以致平日无准备,而无法禁息乱民之平地突起也。

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居云南。封尚可喜为平南王,居广东。封耿精忠为靖南王,居福建。

第五十三章 清代之政制

清代十主,共二百六十八年。

三藩之乱平后,各省钱粮有余者,悉数缴到中央收藏,不准地方存留,因此地方无建设可言。

雍正以后,更收紧地方银饷,地方更无余款。

清室对汉人管制甚严,但对蒙古、西藏、青海地区人民,则按旧俗松弛管辖。并不让汉人任职理藩院,以免汉、蒙两族人有交接联络,则自然易于统治管理也。

第五十四章 清代之军事

乾隆好大喜功,所耗军费庞大,遂至清代之衰运来临,不可避免。

第五十五章 明末遗民与清初学风

首先,北方之士大夫与清政府妥协。但清政府颇用手段,一面照旧制保持汉人习俗,一面严行剃发令,要汉人文化上屈服。

士大夫之笃实学风与坚贞志气保持数百年之久直至清末。此股力量,使清以武力夺得政权以后,不得不考虑应维护人心之安定。

康熙由青年时勤学以致咳血而仍不放弃苦读,即使三藩乱起,仍勤读不辍,终于到达无不通晓之境地。而在委曲求全下之中国士人,亦以明末遗民为榜样,因此在参与吏治方面亦甚用心而踏实,遂使清初政况稍胜于明代中叶

第五十六章 清代之政风与洪杨之乱

康熙宽仁为怀,到雍正虽治政精明,却刻薄;乾隆则好大喜功,但国富民强。康乾时期相当于唐代贞观与开元、天宝。

清室之衰落,除帝王日衰外,还加上满官之贪污放肆。如乾隆晚年之和珅为相二十年,贪污达八万万两,相当于国库十年以上之岁入,于是遂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之谚语。

地方官吏,已不顾及民生,而只是横加赋敛,刮民脂民膏以利己殃民。此时期户口激增,而民间经济日坏。遂至乾隆末年,民变频频发生。

洪杨革命最重要之一点,是他们能明白举起种族革命的旗号。

第五十七章 咸同中兴

洪杨之失败,并非不能够推翻清政府,而是不能推翻中国社会固有的道德信仰与传统习惯。

曾、左、李加胡林翼,同为同治中兴之人物,但他们能平乱,却不能办治事。又因清政府猜忌汉人,故不能推诚大用。

第五十八章 晚清之政局

道光十八年,政府派林则徐赴广州禁鸦片,终于不敌洋寇,于二十二年订立《南京条约》,割香港给英国,并许五口通商,称为鸦片战争。

废弃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而以学校为替代。于是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理论出现。

第五十九章 晚清之政治改革

戊戌政变历时百日,故又称百日政变,或称百日维新。此政变实际上历时九十八天,其失败之原因,在于政变人士依靠皇帝而发动,而皇帝并不可靠。光绪易冲动而机警、严毅不足。当他读到康有为的《波兰亡国记》及《突厥亡国记》时,涕泗横流,富感情而不够严毅沉着。

出版说明

钱穆先生乃一代通儒,尤以治史闻名。其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国史大纲》风行至今。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