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大国大城读书笔记

  • 读书
本篇皆是之前所读的临时的记录和摘抄。

关于读书

之前是觉得,这本书很有意思,但对我没有价值,读到今天(30%)才意识到这本书内容对于我的价值。其1是,它真切地打破了我对大城市房价和交通认知,并且纳入了一个经济发展的系统规律里;其2是隐约感觉如果我做工作变迁和买房的这种决策的时候,可以站在高一点的层面去考虑这个决策,偏僻一些的地区是符合宏观经济模型的。

倒是更加认为说开卷有益,优秀的信息和知识的摄入是有意义的,意义不在于翻开书时所思所想,而是在读完之后所获得的所思所想才能知道有没有意义,倒觉得读书更有意思了,因为有没有意义读过才知道。

关于读书笔记

因为从觉得大家需要读书我才读书变成了,读书确实还是蛮有趣的,读了之后才知道有什么意义,同时我也有记笔记的习惯,因为想法会自己冒出来,所以也是在思考该怎么去记这个读书笔记。

把看的过程中随心记下的东西整理成文,读起来果然还是有一点奇怪,而且在你们阅读起来应该很难懂这本书是在讲什么。但是觉得读书嘛,还是随心点好,也不是要写一篇笔记让别人知道这本书讲的什么,随心所记皆是所想,也不为考试也不为知识点,突破我的认知或者我觉得有趣之处,挥上两笔。

想了一下,不为记录知识点,不为什么目的去读,写这个系列的核心也不是让旁人看到我这个笔记就能读懂这本书的概要,不是这样子的。

我写读书笔记只是因为读这本书记录了一些笔记,可能是有趣的摘抄,对哪一段文字的赞同,深思或者反对,也许是一些自己提出的问题,或者是一些自己独立的观察思考的内容,整理成文。

本书的核心观点

这本书核心讲的就是希望中国人口能够自由地流动,打破户籍限制;并且主张对地方政府用地分配不以地区均衡,而要以人口或者中GDP(包括外来人口)来进行分配,才符合作者认为的经济学原理;同时作者应该是支持并且想推行建设用地可以跨地区购买的政策。很重要的一点是政府的政策需要符合市场规律,符合经济规律。

再其次作者认为很重要的一点不是GDP总值,而是GDP均值,例子就是美国,纽约GDP虽然高,但人口也多,其他的城市GDP虽然低但人口少,其实全美所有州的人均GDP相差不大的。

语录

  1. 现有体制下,地方政府欠债却还不起,最终还是要全体人民一起还,不是税收就是通胀。
  2. 城里人可以用自己的房子来抵押贷款,为什么农民的土地不可以?
  3. 我在日本乘出租车时,把地址给司机看,司机先是戴上老花镜,然后又拿出个放大镜。
  4. 中国的问题是城市化进程受阻,而不是城市化过度
  5. 违反经济规律来办事,只会让自己受损。
  6. “空心村”的出现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关心“空心村”里留守人口的生活状态,并不等于要扭转人口流出的趋势。
  7. 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受教育水平分别是10.5和7.6年。
  8. 这个模型里,国家总人口的系数其实是0.76,这说明,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口增长1%的话,这个国家首位城市的人口只增长0.76%。也就是说,人们在向首位城市迁移的时候,已经将人口集聚导致的各种成本考虑进自己的理性决策了。
  9. 中国公共服务的筹资体制是基于地方财政的,所以地方政府总觉得,教育啊,交通啊,都是我本地财政提供的,如果你不是我本地人,我为什么要把这个公共服务平等地提供给你呢?当我把这个逻辑说给我的欧洲同事听的时候,他们觉得这很荒谬!他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难道这些移民在大城市没有创造价值,没有给政府的税收作贡献么?
  10. 环保的出路是提高人口密度,增加交通系统,降低开车比例;
  11. 除了个人和家庭特征之外,结果发现还是大城市的人们生活快乐感更高。
  12. 当社会完全依照单一的身份来划分社会群体的时候,就会使社会冲突加剧。
  13. 贫民窟的本质是住房需求大大超过住房供给的“住房短缺”现象。
  14. 理想的意义并不是立刻实现它,理想的意义在于指明一个方向,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

笔记

  1. 地方政府拥有经济上相当自主的权利(相对于中央政府)。
  2. 倒是意识到一个问题,普通平民百姓眼里可能看到城市化的程度很高,但从数据的眼里,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远远不够。想表达的意思是要了解学习理论,不要凭自己的直觉判断,你认为的高点可能只是一个山坡,我说的当然是房价。
  3. 经济规模效应是指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再增加生产成本会递减,例如在容纳30名小学生的教室里增加5名学生(20%的增长)只需要增加一排座位,不需要增加教室和教师;
  4. 关于农民本身拥有的土地可以交易的问题我其实还是挺疑惑的,因为在古代确实耕地的问题很容易导致社会动荡,尤其是中国农民数量如此之多的国情。书中是反复强调土地吞并是没有问题的,但我想象中应该是会有问题的,尤其是有机械之类的情况下,土地可能会大量集中在某些人手里,然后这些人挣着大量的钱,农民没钱没地又没技术,在大城市的最底层,并且原有的的回农村的保障没有了。但我说的话又是有书中提到的,基于当前政策的现状讨论未来政策的情况,所以…我也不太清楚这个如果成立会怎么样,但算是有所思有所得吧。
  5. 看到越后面就觉得作者有一点避重就轻,专挑符合自己理论的来讲,例如某人举例子说纽约温室气体79%来自楼宇,而全美平均值是32%,所以大城市不环保;然后作者说是环保的,因为温室气体主要来自汽车尾气,楼宇高说明开车少;但是我觉得一定要考虑纽约本身就发展好,楼宇更高。

几个问题

读到中间出现了几个问题,也也一并记一下。

问题一

有一个问题,出现在我脑海里,但作者并没有解释,其他国家和城市是如何解决大城市的人口问题的:

东京是如何解决交通、教育和医疗这些基础服务的问题的?

东京人口:3800万;
北京人口:2154万;
上海人口:2424万;
深圳人口:1302万;
广州人口:1480万;
杭州人口:980万;

书中在后面解释了,一个是交通规划,开车比例小,公共交通通勤率很高;。

问题二

书中反复提到的城市化率是什么?

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包括农业与非农业)

问题三

通篇都在聊市场经济的好处,目前户籍土地在国内的限制,那我想知道说市场经济完全没有缺点吗,为什么会有计划经济呢?

市场经济优点:
1、市场能自发的实现资源配置,市场调节是最节约成本的经济调节方式。它能相应减少政府支出和缩小政府规模。
2、消费者的选择决定着企业的生产,从而消费者的愿望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市场调节是最民主的经济调节方式。
3、市场信息比较准确。消费者要用货币选票传递需求信息,他们对各种商品的投票建立在真实需求基础上,没有半点虚假。
4、市场中的竞争能更好地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在计划体制下,政府和企业也可以组织各种竞赛;但是,竞赛以鼓励先进为主,竞争以惩罚后进为主,二者激发人的潜能的作用有很大不同。

市场经济缺点:
1、收入分配不均,大多数低收入者对资源配置的发言权较少。人与人之间存在才能、体力、财产、机会、价值观、家庭负担等多层次差异,市场会进一步放大这些差异,造成两极分化愈演愈烈。
2、市场经济中存在一些垄断行业。大鱼吃小鱼,市场奉行的是一种丛林法则。垄断企业可能通过损害消费者利益谋取私利。
3、市场经济中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治理污染或减少污染物排放需要很大成本支出。残酷的市场竞争往往会让那些更关心环境问题的企业倒闭。
4、市场经济经常会出现较高的失业率。企业的目标是赚钱,它吸收员工的前提是该员工能够为企业赚钱。机器比人更听话,企业倾向于在技术进步过程中用机器代替人力。理性的企业不会站在政府的高度去考虑就业率以及与此相关的犯罪率和贫困人口问题。

其缺陷主要是:在资源的配置上,存在盲目性和局限性,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导致经济危机;在收入的分配上,会造成社 会分配不公,加剧贫富的矛盾;在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方面, 会产生拜金主义等消极现象。

计划经济优点
1、能保证所有的人都有工作,能保证国计民生必需品的生产和供应。
2、对经济进行预测和规划,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在宏观上优化资源配置,对国民经济重大结构进行调整和生产力合理布局,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的合理化。
3、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4、能够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兼顾效率与公平。

计划经济缺点:
1、容易脱离实际,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对微观经济活动与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难以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容易产生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相互脱节。
3、不能合理地调节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容易造成动力不足、效率低下、缺乏活力等现象。
4、形成特权阶层和被奴役阶层不可避免。消极怠工成为劳动者的必然选择,束缚了企业的手脚,企业缺乏生产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5、不利于推动技术进步和革新。
6、容易导致供求脱节及宏观经济比例重大失调。

End.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目录